猪传染病防治技术- 仔猪红痢
仔猪红痢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。其特征是排红色粪便,肠黏膜坏死,病程短,病死率高。在环境卫生条件不良的猪场,发病较多,危害较大。
1.病原本病病原是C型或A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。
2.流行特点本病发生于1周龄以下的仔猪,以1~3日龄的新生仔猪最多见。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人畜肠道、土壤、下水道及尘埃中,在饲养管理不良时容易发生本病。在同一猪群内各窝仔猪的发病率相差很大,最低为9%,最高的达100%。病死率为5%~59%,平均为26%。
3.临床症状本病病程长短差别很大。最急性病例,排血便,往往于生后当天或等两天死亡;急性病例排浅红褐色样粪便,多于生后第三天死亡;亚急性病例开始排软粪,以后粪便呈淘米水样,含有灰色坏组织碎片,有食欲,但逐渐消瘦,于5~7日龄死亡;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下痢,排灰黏液便,病程十几天,生长很缓慢,最后死亡或被淘汰。
4.解剖病理改变病变常局限于小肠与肠系膜淋巴结,以空肠的病变最重。最急性病例,空肠呈暗红色,肠腔充满血染液体,腹腔内有较多的红色液体,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。急性病例的肠黏膜坏死变化最重,而出血较轻,肠黏膜呈或灰色,肠腔内有血染的坏死组织碎片黏着于肠壁,肠绒毛脱落,遗留一层坏死性伪膜,有的病例的空肠有约40厘米长的气肿。亚急性病例的肠壁变厚,容易碎,坏死性伪膜更为广泛。慢性病例,在肠黏膜可见1处或多处的坏死带。
5.诊断根据发病年龄、临床症状、解剖病理改变可做初步诊断。
6.预防要加强猪舍与环境的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,产房与分娩母猪的乳房应于临产前彻底消毒。有条件时,母猪分娩前半个月与一个月各肌肉注射仔猪红痢菌苗1次,剂量5~10毫升,可使仔猪通过哺乳获得被动免疫。如连续产仔,前1~2胎在分娩前已经2次注射过菌苗的母猪,下次分娩前半个月注射1次,剂量3~5毫升。仔猪生下后,在未吃初乳前及以后的3天内,投服青霉素,或与链霉素并用,有防治仔猪红痢的效果。用量:预防时每千克体重8万单位,治疗时每千克体重10万单位,每日2次。